战“疫”日记: 一位“老护士”弛援武汉的首战日记

2020-02-19

时间:2月9日

地点: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一区

记录人:邓秀梅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)

 

    29号,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一个班,凌晨500—900班,白天和上半夜在房间里尽量睡,可怎么也无法入眠。凌晨140起床穿衣,230到酒店大堂集中,跟同时上班的另外3个组员交流了一下,对环境、工作内容、流程等等的陌生,对病毒传播的担忧,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,而我作为工作20多年的“老护士“,近年来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护长,要再次从事一线护士的工作内容,更增添了一丝担忧。实际上班时间4小时,加上等车、坐车、穿脱防护服、洗漱、洗衣等约需10~11小时,就必须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扛得住,才能顺利完成此次任务。现在对上班前的一顿饭是再不敢轻视了,尽量多吃。临出发前我穿上了人生的第一片成人纸尿裤,多吃了两个点心,生怕班内出现低血糖和中途尿急。

    当公交车在协和医院停下,下车时马上感觉到了武汉的寒冷,从医务人员通道进入到指定的区域更换防护服,然后又从指定的通道进入病区。一进入病房,上一班的同事小周说她们已初步把我们下半夜的工作安排好了,我接管13号房,共15位病人。巡视病房时,发现3位病人氧管与湿化瓶接头有松脱,立即连接好,并叮嘱小伙伴们也加强检查。132床病人呼吸较费力,即测血氧为82%,马上接好吸氧管,调高氧流量至810L20分钟后再测血氧86%133床病人去小便后,呼吸急促,表情紧张,立即测血氧为80%,我马上让他躺下予高流量吸氧,并把情况告知医生。本班15位病人,有8人需行抽血检查,其中有3位患者的血管不充盈,初步判断是难穿刺的,这时护目镜已布满水珠,视野不佳,我沉住气,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按照解剖位置一一为病人进行穿刺,还好每个病人均做到一针见血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区域为临时调整,共放置了15张床,病人的床号与姓名都没有明显标注,无床头卡或床头灯箱显示病人信息,每个病人核对难以更快更准。我与协和医院江娟老师一起把所有床号和姓名,一一贴在病人床头明显处,方便核对,减少差错。随后还做了测血糖治疗,测量所管15位病人的生命体征、检查全区病人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量,水位线低的予加水。820发放病人的早餐……,一直忙着没有停歇。当看到穿着防护服的一群同事走过来,才发现到下班时间了。下班时闻到自己一身臭汗,眼睛已经被护目镜水珠遮挡得几乎看不到了。

    这就是我作为已经了20多年的老护士来武汉的第一个班,虽然忙碌、虽然辛苦,但是这里的患者需要我们,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护理,我感到很有意义!累并充实着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邓秀梅换好衣服,准备回驻地
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整理:吴绮常、谢凤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指导:陈利芬、陈玉英